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5.25-5.31)


发布时间:2024/6/1 0:19:21     浏览次数:

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5月3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场城市活动将于6月8日在沈阳举行,活动由国家文物局、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将举行开幕式、“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论坛、第四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进行系列宣传展示、遴选推介及相关发布。辽宁计划推出近300项惠民文博活动,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沈阳组织主场城市十大配套特色活动。全国文博单位组织开展相关活动7300余项,其中文物惠民服务3400余项,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文物保护看基层”(东北行)主题宣传活动于近日启动。




中外联合考古工作会议召开

5月29日,中外联合考古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听取有关单位的成果汇报、交流经验,就今后工作进行研究讨论。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中外联合考古工作蓬勃开展,取得丰硕成果。会议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践行“大考古”工作思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谱写中外联合考古工作新篇章。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26家考古机构、高校与国外43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外联合考古项目35项,涉及亚洲、非洲、美洲、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



《推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指南(试行)》印发

近日,为全面提升我国考古机构综合实力,促进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文物局印发《推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指南(试行)》。《指南》对标世界考古学发展趋势和国外优秀考古机构发展水平,立足中国考古学和中国考古事业发展现状,针对考古机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需求,贯彻“大考古”工作思路,以学术科研、国际发展、管理创新和队伍建设4个方面为着力点,明确提出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是新时代引导考古机构创新管理思路、转变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政策文件。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

5月30日,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馆。主展览“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批研究成果为基础,展示190余位科学家的400余件(套)实物、400余张图片,以及有关科研单位提供的10余件大型展品。5个专题展分别围绕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邓稼先生平事迹、部分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故事、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和《中国植物志》出版20周年等主题展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联合体同期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等66家单位成为首批成员。



北京

《延庆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行动方案》出台

日前,《延庆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行动方案》出台,进一步推动长城保护,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活化利用长城资源。《行动方案》明确拓展学习宣传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新格局、树立修缮保护新典范、讲好传承利用新故事、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塑造生态环境新景观6个方面50项重点任务。根据《行动方案》,今年,延庆区将完成3项长城抢险工程、3处长城土城堡坍塌段落抢险加固项目,以及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保护修缮工程和八达岭古长城保护展示提升项目。



河北

立法加强承德避暑山庄保护

5月28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条例》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履行安全监管责任,力求以“刚”的约束促进“实”的保护,将于7月1日起施行。《条例》坚持“先考古、后建设”,强化本体保护、风貌管控和景观视廊保护,明确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借用、合作办展、在线展览、科学研究、文化创意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馆藏文物利用效率。




山西

立法保护五台山文化景观

5月30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山西省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作新闻发布。制定该条例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目标导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突出立法的针对性、精准度、实效性,主要包括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政府责任、经费保障、规划与建设、文物与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条例共6章37条,自2024年6月26日起施行。



内蒙古

辽上京遗址年度考古全面启动

近日,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启动。经过近一周的发掘,考古团队发现叠压于辽代遗址上层的金代遗址,主要包括金代居址和室内的炕面、烟道等设施,并详细记录所有出土的遗迹遗物,为后续的遗址保护展示和学术研究提供宝贵资料。目前,考古团队对大型南向建筑所在院落及其周边院落进行揭露,全面了解建筑形制、院落布局和使用时代,进一步理清城址布局和沿革的核心,并对皇城南向院落的功能和性质进行深层次探秘解读。



吉林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揭牌

5月25日,吉林大学·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在长春揭牌,与黑龙江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辽宁本溪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内蒙古呼伦贝尔东北抗联纪念馆分别签订合作协议,举办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为革命文物研究的深化发展献计献策。今后,该中心将通过征集口述史料、开展遗址遗迹调查、解析馆藏革命文物、申报相关课题等途径,推出系列史料详实、论证严谨、研究深入的精品力作,为引领和推动东北抗日联军历史与文化研究奠定理论支撑。




河南

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举办

5月28日,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在安阳举办。活动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围绕甲骨文的研究、保护、传承与活化等方向,探讨现代科技力量如何“焕活”甲骨文。会上发起“数字甲骨共创计划”, 揭牌“数字甲骨共创中心”,上线发布基于人工智能工具、汇聚甲骨文大数据的“殷契文渊”AI协同平台。



广东

线性红色革命遗址群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实施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实施《“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中央红色交通线”“东纵抗战路”红色革命遗址群保护利用专项规划(2024—2035年)》,推动主题相近的革命遗址群科学布局、连片保护、统筹展示、梯次利用。《规划》提出,到2035年,三大红色革命遗址群形成常态化保护利用和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成为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和广东省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




四川

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试验区(试验园)申报启动

5月30日,四川省文物局会同省委网信办推动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试点,在全省开展试验区(试验园)申报工作并公布细则。2024至2025年,四川每年将遴选3个积极性较高、发展基础较好的县(市、区)为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试验区,5家文物博物馆单位或企业、园区为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试验园。将统筹现有相关资金渠道,对遴选确定的每个试验区给予100万元项目资助,每个试验园(文博单位)给予50万元项目资助。该工作旨在探索和实践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研究、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应用,打造富有四川特色的文物数字化项目。




新疆丝路文化特展开幕

5月28日,“锦绣西域 万里同风——新疆丝路文化特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丝路雏形”“丝路华章”“丝路梵音”三个单元组成,集中呈现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涵盖先秦至宋元时期的134件(套)精美展品,包括丝绸毛纺织品、多民族语言文字简牍文书、壁画、金币、珠宝、彩陶、青铜器等,采用场景复原的形式,立体呈现西域丝路的盛景。展期持续至10月27日,其间将陆续推出“考古人面对面”“丝路寻宝”、全景展厅等多项配套活动。




陕西

HIST西安分中心成立

5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西安分中心成立大会暨“国际视野下的丝路遗产与空间考古”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HIST西安分中心落户西北大学,旨在搭建文化遗产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探索空间信息技术赋能丝路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参与世界遗产治理。分中心将与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深度融合发展,集成地面、航空、卫星信息,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遗产监测、数字化保护等方面完善和创新相关理论和科学技术方法,构建遥感考古学-空间考古学学科体系。




《陕西省文物全科人才公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出台

日前,陕西省文物局、省编办、省教育厅等5部门联合出台《陕西省文物全科人才公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明确2024年将面向全省10个市、32个县(市、区)公费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由西安文理学院试行招生,计划57人,专业为考古和博物馆学(文物全科)。具备陕西省普通高考报考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公费培养的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要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时签订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纳入事业编制实名制管理。


转自: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