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走进半坡,走近中华远古文明


发布时间:2024/5/7 0:09:20     浏览次数:

5月1日早晨7点40分,还未到开馆时间,来自长沙的陈先生便早早候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外,他说:“此次行程安排很满,所以游玩时间会比较紧张,尽管半坡博物馆相对西安其他热门博物馆距离较远,但因为它独特的文化价值,还是希望能亲眼看看。”陈先生还告诉记者,为了在参观时更好理解半坡文化,他前一晚还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不能走马观花,要真的有所收获才行。”

西安是千年古都、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回望6000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早有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人,手握自制的生产工具在水草丰茂、游鱼成群的浐河东岸开垦荒地、狩猎捕鱼、烧制陶器,将世代传承的中华传奇留在这片黄土地上。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发掘的史前遗址,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于半坡遗址的发现者和发现时间,最早的记述来源于1955年第3期《考古通讯》刊发、由半坡遗址发掘主持人石兴邦执笔撰写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西安半坡》一文。文中提到,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是1952年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第二发电厂做古文物清理工作时所发现的。1953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曾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并在遗址所在地附近和断崖上采集了一些标本,由这些标本,初步断定这个遗址是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存……1954年至195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半坡遗址保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半坡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均属仰韶文化。

“我们一家四口就住附近,每个假期都会带两个孩子来参观,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反映了咱们半坡先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艺术水平,每次来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好的教育熏陶机会。而且这里面积大、环境好,有一种惬意的野趣感,能带来特有的文化治愈效果。”西安本地人马女士笑着说。


展厅一角


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丰富、保存状况较好,揭示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更好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1958年4月,西安半坡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66年来,共计接待中外游客3000余万人次。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曾前来参观,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半坡”二字既代表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种史前考古学文化类型,也代表了一座高度浓缩着中华历史文明信息的重要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藏各类文物18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4000多件,化石标本300余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物骨骼标本若干。人面网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的一件,属国家一级文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的创意灵感就来源于它。


人面网纹彩陶盆


西安半坡博物馆主要由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半坡遗址保护大厅和史前工场三部分组成。“您现在看到的是一组骨针。我国目前发现的距今最早的骨针,出土于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遗址。

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多达281枚,针身长短不一,最长的超过160毫米,最细的直径不到2毫米,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光滑圆润,制作精巧,针孔约0.5毫米,能缝制出质地较为粗糙的衣服……”讲解员引领着观众并做着详细生动的解说。馆内除专业讲解员外,另有来自西安培华学院的数名学生志愿者在假期担任志愿讲解员,每日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志愿者团队以饱满的热情、娴熟且有针对性的讲解充分展现了当代学子的风采。

博物馆里不仅有学生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来自学校的研学队伍同样也络绎不绝。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积极开展项目化学习课程群,打造趣味研学。“五一”假期第一天,便有专业老师带队,带领学生走进半坡遗址,让小朋友们在参观场馆之余,现场答题,消化所学知识,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使博物馆成为学校,使学生学习资源更丰富,让学习时空无边界。

假日期间,馆内参观人数不断攀升,观众游览热情不减,西安半坡博物馆成为这个“五一”游客纷纷前来打卡的文化地标之一。“半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它的考古发掘对于中华文明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未来,我馆将继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守正创新、不断探索,从本馆实际出发,把切实提高半坡遗址出土文物的保护利用水平、深入挖掘半坡文化的多重价值并做好研究阐释工作作为重要职责,为讲好文物故事、传播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贡献力量。”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马遥表示。


转自: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