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7.13-7.19)


发布时间:2024/7/21 0:16:42     浏览次数:

多部门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7月17日,全国商务领域文物普查工作视频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总体要求和近期进展,多地商务主管部门和中华老字号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7月15日,国家文物局、自然资源部发布通知,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通力协作开展普查工作,提供地理信息与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前置机制,加强文物遥感监测与安全保障。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布通知,要求深入领会文物普查重大意义,通力合作开展宗教领域文物普查,切实筑牢宗教领域文物安全防线,不断提升宗教领域文物管理保护水平,持续加强宗教领域文物价值挖掘展示。



多地抓紧抓实汛期文物安全工作

近日,多地文物部门按照国家文物局有关工作部署,抓紧抓实汛期文物安全工作。浙江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和历史建筑汛期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处置的紧急通知》;福建采取有效措施抢险救灾,全力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组织文物修缮、修复;江西主动对接应急管理、气象、水利等部门,做好部署应对;河南召开全省文物安全暨防汛工作推进调度视频会议,对近期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湖南开展全面排查,对可能受灾害侵袭的文物和博物馆单位进行分析评估;广西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文物的巡查力度,特别对可能受山洪地质灾害影响的文物加强排查;重庆在汛期前即调查梳理出《汛期可能出现水灾风险不可移动文物统计》《汛期可能出现地质灾害不可移动文物统计》。



北京

2024明文化论坛开幕

7月13日,2024明文化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以“多彩大明 盛世华章”为主题,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和昌平区委区政府主办,包含1场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1场国际学术研讨会、5场文物展览和4个模块系列文化活动。“明韵风华 国之重宝——明代文物珍品特展”在开幕当天同步开展。论坛发布明十三陵陵寝开放计划、明文化文博旅综合体设计征集方案以及明代遗址遗存文旅研学线路等重要计划,旨在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举办

7月16日至19日,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重塑:数字遗产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数字遗产专委会联合主办,设置历史城镇、人工智能、数字石窟寺、考古遗址、三山五园、文明伙伴计划——三星堆等多个主题专场,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数字化浪潮下的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涉及人工智能、空间信息技术、三维建模、遗产保护伦理等14个领域的超过100篇专业报告和案例在论坛期间发布。



辽宁

“探源中华文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

近日,“探源中华文明”沈阳市中小学生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活动由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文物局)、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主办,整合沈阳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和辽宁古生物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文物资源,推出29个特色展览,以文物实证系统阐释沈阳地域历史文化,以沉浸式、多媒体、高科技的展览方式,让青少年在深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中坚定文化自信。特别设计“五个一”实践体系,丰富活动内容,深化活动效果。



上海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幕

7月17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埃及旅游和文物部共同指导,上海博物馆、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举办,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通过“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3个版块展开独立叙事,回顾被大河滋养的悠长岁月,洞察古埃及文明的整体面貌与历史细部,从不同角度解读古埃及文明的深邃内涵。展品精选自埃及国家博物馆等7家埃及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展览配备“一站式文旅体验新场景”等系列活动。展期将持续至2025年8月17日。



浙江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跟着考古去研学系列活动启动

7月13日,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的2024年“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跟着考古去研学系列活动在杭州启动。现场发布“浙里明珠——浙江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线路”“星耀中华——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起源主题线路”“宋韵千年——宋代文物主题线路”3条主题研学路线。活动聚焦浙江省内重大考古发现,通过探究式学习为主,现场考古专家讲解为辅的形式,在该省11个设区市联动开展考古研学活动,广泛宣传浙江考古成果,让广大青少年切身感受浙江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厚重。



湖南

中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揭牌

7月13日,中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揭牌。研究院的成立将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学科建设与地方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活动现场,嘉宾围绕“加强文化遗产法治”“文物保护法律实施”“文化涵养是文化遗产根脉”发表主旨演讲。《文化法律评论》正式创刊,涵盖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司法实践、理论研究等多个方面,突出学术性、前沿性与实用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讨会”同步召开,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传承与期刊高质量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等议题进行探讨。



西藏

青藏高原腹地已知最早细石叶技术遗址发现

近日,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透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团队,在西藏自治区色林错南岸的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距今11000-10000年),发现青藏高原目前已知的最早细石叶技术遗址。研究团队通过技术-类型学、光释光测年和碳十四测年等多种方法分析发现,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细石叶生产主要运用楔形石核和半锥形石核两种技术,其特征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华北地区的细石叶技术特征高度相似。结合分子生物学成果,研究发现,细石叶技术人群迁移进入高原可能与人类长期在高原生活以及现代藏族人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陕西

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启动

7月15日,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西安启动,《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特种邮资明信片首发、主题邮局揭牌仪式举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展示近年来博物院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研究阐释、公众服务等多个方面取得的成果,将试运营秦陵数字驿站,陆续建成并使用现场应急保护实验舱,还将召开“考古视域下的秦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纪念大会”,推出“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



青海

宗日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站成立

近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宗日工作站、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宗日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站挂牌。作为青海省内首个遗址考古工作站,借助省级专家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以共抓考古研究为纽带,以优化人才队伍为支撑,以推动成果转化为导向,在课题研究、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谋划,做好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在黄河上游历史探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展现担当,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水平。


新疆

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开放

7月15日,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新疆首座地下古墓遗址博物馆,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库车友谊路墓群原址。这一墓群是新疆地区首次发现与中原、河西地区形制完全一致的汉式砖室墓,力证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管辖和治理,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实证。博物馆充分利用古墓群原貌,通过数字云展览、VR体验、纱帘投影、交互式屏幕等数字化手段,生动还原古龟兹地区文化习俗和生活风貌,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



和硕县首次发现古代岩画

近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和硕县辖区内联合普查时,在北部山区发现一处古代岩画,定名为肖谷尔哈德岩画。岩画大部分保存完好,由71幅独立图案组成,以描绘野生动物为主,造型古朴写实。岩石上部岩画年代较早,主要内容包括北山羊、蛇、双峰骆驼、梅花鹿、人物、车轮等图案;岩石下部发现有近现代蒙古族石刻库日德图案、藏文岩刻。此次发现对研究和硕县北部山区古代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转自:国家文物局